在其改革方案中,包括参以霸政、深其刑而重其罚、明法度以闭民欲等严刑深法一类内容。
当人们这样做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丧失了真我。既然人们有一种知性的执谬与狂妄,因而使自己的真性即存在受到蒙蔽,要实现玄冥之境,就需要解除这种蒙蔽,使其完全开放,投进自然的怀抱。
但这里又提出冥内而游外的问题,说明冥内完全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自我超越。夫天下之大患者,在失我也。[13]《庄子·齐物论注》。故造物者无主,而物各自造。这一点是符合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只是郭象的玄冥之境更具有存在哲学的特征。
实际上郭象是提倡主体的,但他所提倡的是主客合一的绝对主体,而不是主客分离的相对主体。是走向死亡,还是超越死亡,这成为玄学,特别是后期玄学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玄学家们的本末有无之论与自然名教之辨,是人学问题而非自然问题。
这不仅是心灵的自我实现,而且是心灵的自我超越,它不是赎救式的外在超越,也不是认识论的超越,而是在心灵之中实现一种境界,由此树立社会的道德价值,转变社会的行为习俗。这就是它的最重要的意义。但他们都重视心灵问题,都提倡心灵的自我超越,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这一点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谈到它的哲学意义或文化意义时,只是一般地或零碎地提到,且一带而过,最多不过提到它对玄学本末论的影响,我认为这是很不够的。
批判思潮的另一位重要人物仲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6]的命题,更具有普遍性与彻底性。[16] 这样就在天道、地道与人道之间,确立了以人道(仁义)为本的思想,从而把天地人统一起来。
至于佛学,从一开始就同中国传统思想中最思辨的成分相联系,特别是同玄学相联系。在他看来仁义不是别的,就是不思而得,不为而成,执之胸心之间,而功覆天下[17]的真实之心,也就是性。他们警告当时的统治者,肆无忌惮的掠夺和腐化,已经把他们自己推向死亡之路。这既是它的特点,又是它的缺点。
中国哲学与文化就是沿着这条道路向前发展的,而王符、荀悦、徐干等人则通过现实批判重新恢复和强调了这一点,因而加强了这一走向。如果说中国哲学与文化有自己的传统,那么这次批判思潮正是这种传统不绝如丝的命脉所在。他们的区别,表现了批判思潮中的不同理想,也表现了批判思潮的丰富多样性。在普遍关心现实问题而寻求解决的危机时刻,能够提出心性一类人学基本问题,并且向本体论发展,这本身就表现了思想家的理想追求,也表现了这场批判思潮的理论深度。
他的心行本末之说,无疑是后来心性体用说的滥觞。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严格地说,崔实只是一位著名的政论家,并不是一位思想家或哲学家,因此,他更关心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积极的改革方案。这样,政治便缺乏独立的建制而过分依靠意识形态的支持,而宗教化的儒学亦失去了自我发展的能力。
实际上,这是一个理性化的思想建构时期,其特点则是人文主义的。这正是为什么中国哲学不是宗教而又能代替宗教的原因。如荀悦便把仁义作为道本或道根提出来,以确立儒家的道德本体论。[7] 天命以社稷为重,而社稷以民为重,所谓承天命并不是接受上帝的意志,而是重民而保社稷,可见,天命只是一个空的形式,并不是主体,主体是民而不是天。他除了对现实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之外,还具有超然拔俗的志趣和浪漫主义情怀。四百年的强大帝国创造了人类文化的辉煌成就,而由先秦所开创的人文主义精神却并未得到发展,汉帝国本身也由逐渐腐败而走向崩溃。
[8] 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请参阅拙著《中国心性论》,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他们对各种腐败现象,特别是政治腐败所作的无情揭露和批判,在中国历史上是很突出的,至今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孟子则以仁心说明仁政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内在根据。它充分注意到道德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都缺乏客观理性原则。
[14] 我们不必讨论道如何生气的问题,我们只须指出,道是根本性存在,气是道之用、道之使,这就够了。重民者,所以重社稷而承天命也。
虽然互有批评,互有辩难,但都是围绕人这个主题进行讨论,只是对人生问题的解决方式不同而已。目见危殆之事,无不为之灼怛惊(脱一字)而赴救之者。人学形上学是人学而不是宗教哲学,但它以其特有的方式解决了宗教问题,即在人自身中,在人的心灵中,实现永恒与无限,也就是实现天人合一、心理合一的精神境界。以心为本这一重要学说,首先是由汉末批判思想家提出的,它虽然不像现实问题那样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它的影响和意义却是深远的。
因为汉代文化与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现综合与统一,表现为一种整体思维,这点正是中国哲学发展的趋向。这说明心本论已成为批判思潮中的共识。
许多论者认为,汉末批判思潮为魏晋玄学的出现准备了思想条件,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不仅如此,它不但为魏晋玄学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为整个传统哲学与文化人文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但他最关心的是如何实现心性之本。
但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这是从老、庄的道家思想发展而来。
其他一些思想家也有类似思想。这说明心本论已成为批判思潮中的共识。至于佛学,从一开始就同中国传统思想中最思辨的成分相联系,特别是同玄学相联系。我认为,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
因为中国哲学的真正转型或轴心是先秦而不是西汉,更难说是汉末的批判思潮。民本思想是先秦儒学的重要内容,无论孔子的富民教民以及民无信不立,还是孟子的君轻民贵以至荀子的君舟民水,都在君与民的关系问题上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
他把心灵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完善提到最重要的地位,而以外在事功为其自然结果,这也是一种心本论,其思维方式同王符的心行本末说是一致的。这些说法都强调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转折及其意义。
在他看来,礼乐教化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其根本则在人心。总之,汉末的批判思潮完全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一次文化复兴运动,其特点则是人文主义的。
留言0